《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将“标准数字化程度不断提高”作为重要发展目标,并将“发展机器可读、开源标准,推动标准化工作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部署为重点任务。2019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提出SMART(Standard
Machine Applicable,Readable and
Transferable)标准的概念,将标准数字化能力划分为5个阶段(见图1),目前国际标准组织及部分先进国家的标准数字化程度已达到阶段2,而我国标准数字化水平整体处于电子化、结构化(阶段1)的初级阶段,尚未针对性地进行系统研究,也没有形成类似于ISO/IEC数据库形式标准、SMART标准等标准新形式以及标准在线研制和发布的新模式,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
图1 标准数字化能力5阶段模型
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体系”重点专项“标准数字化演进关键技术与标准研究(一期)”项目
针对标准数字化演进中知识有效组织、内容智能生成、研制效率提升、机器直接使用等问题开展研究,攻克以下关键技术与方法(如图2):(1)标准内容大规模语义化处理技术;(2)基于标准要素通用本体的内容生成技术;(3)标准全生命周期建模、集成与群智决策技术;(4)面向产品生命周期的标准机器语言表达与推理技术;(5)面向典型领域、多场景的标准数字化系统性实践方法。形成了一系列方法工具成果,通过数字技术对标准赋能,实现标准从研制到应用的不间断数据流与价值流。
图2 项目研究内容
2.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机器可读标准共性技术及重点领域国际标准研究”项目
承担课题1“机器可读标准共性技术研究”任务1“机器可读标准推进技术路线研究”,一是提出我国机器可读标准发展技术路径。从历史纵向与区域横向进行总结及讨论,提出机器可读标准的一般技术特征,建立机器可读标准技术体系。有效识别出技术簇之间的演化规律,整合科技数据、专利数据以及标准数据,从多数据源的角度勾勒出机器可读标准技术发展的主要脉络,识别标准数字化技术路线风险点及产业化模式。二是为机器可读标准的研制工作提供指南。基于技术脉络分析以及我国机器可读标准实现的技术路径,提出相关工作指南,为机器可读标准研究以及标准研制工作提供总体原则和方向指导。
图3 项目研究内容
自2021年开始,标准院陆续设置中央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院自有经费项目十余项,典型项目包括:
- “标准数字化技术路线图研究”;
- “面向数字化的标准化参考架构模型(SRAM)构建及应用研究”;
- “面向标准数字化的软件系统功能规划方法研究及原型设计”;
- “标准数据资产确权与交易规则研究”;
- “标准数据大模型建设路径研究”“面向机器可读标准内容的置标框架研究”等。
与电力能源、轨道交通、港口航运、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龙头企事业单位持续开展合作,推动标准数字化、智能化研究成果转化落地。
支撑总局及地方政府标准数字化建设,形成面向数字化的标准制定过程模型等系列工作成果并提出相关建议,有效推动标准数字化相关制度建设。持续发挥标准数字化领域决策支撑作用,上报总局、科技部等国家部委政务信息、专报与技术图谱研究成果若干,为国家标准数字化相关决策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