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
T/JSEFA 003-2024
到馆提醒
收藏跟踪
分享链接
购买正版
选择购买版本
本服务由中国标准服务网提供
更多
前往中国标准服务网获取更多购买信息
黄伞设施栽培技术规程
发布日期:
2024-12-22
实施日期:
2024-12-22
主要技术内容:4 栽培场地与设施 栽培场地应符合NY/T 5010的要求。栽培场地应建设在环境洁净、通风良好、水电方便、排水顺畅和交通便利的位置,周围300 m以内无畜禽场等污染源,周围有养殖区的应处于养殖区上风区。 栽培设施菇房(棚)应具备调控温度、湿度、光线、通气换气、防虫等功能。除设施的主体结构外,菇房(棚)入口处应设置缓冲室,入口处和通风窗口安装40 目~60 目防虫网;菇房(棚)顶部覆盖棚膜、遮阳网、保温被,棚膜和保温被均安装卷帘机,调控棚膜和棉被的收放,屋顶安装冷风系统和排风扇。5 原料要求 生产用水应符合GB 5749的规定。 主辅原料应符合NY 5099的规定。主料为玉米芯、棉籽壳、木屑等,辅料为麦麸、石膏粉、石灰粉等。玉米芯的粒径5 mm~8 mm。木屑为发酵成熟的阔叶树木屑,粒径1 mm~3 mm,堆置三个月以上,pH值 5.5~6.5,水分含量65 %~70 %。石灰粉应包装完整无破损,质地均匀,无杂质,pH稳定。6 菌种生产 品种选择选择适应性广、性状遗传稳定、抗杂菌污染能力强、产量高、品质优良的品种。 液体菌种配方可选择的配方包括但不限于:摇瓶培养基配方:马铃薯20 %、葡萄糖2 %、蛋白胨0.2 %、酵母粉0.05 %、磷酸二氢钾0.2 %、硫酸镁0.1 %、维生素B1 5mg/L;发酵罐液体培养基配方:豆粉0.3 %、葡萄糖2 %、蛋白胨0.2 %、磷酸二氢钾0.2 %、硫酸镁0.1 %、维生素B1 5 mg/L、消泡剂0.015 %。其中豆粉过100 目筛,筛孔直径0.15 mm。 菌种生产过程及质量要求母种生产过程应符合NY/T 528和NY/T 1731的要求。母种质量应符合NY/T 1742的要求,液体菌种质量应符合菌丝球白色,滤液棕色,菌球大小均匀、不迅速分层,菌球间液不混浊,菌液有菌种香味,无异味,无杂菌、活力强。7 菌棒生产 栽培配方各地根据当地资源条件,可选择以下配方:配方一:棉籽壳80 %、麸皮18 %、石膏1 %、石灰粉1 %;配方二:木屑80 %、麸皮18 %、石膏1 %、石灰粉1 %;配方三:棉籽壳40 %、木屑40 %、麸皮18 %、石膏1 %、石灰粉1 %;配方四:玉米芯40 %、棉籽壳37 %、麸皮20 %、石膏1 %、石灰粉2 %。 拌料按照栽培配方进行培养料配制。配制时主料先预湿至含水量达55 %左右。将所有辅料放入拌料机内干拌5 min,然后加入主料继续搅拌20 min,边加水边搅拌至含水量60 %~65 %,同时用石灰粉将培养料pH值调至7.0~8.0。充分搅拌,拌料时长控制在40 min内完成。主料如果含有玉米芯,生产前需用水将玉米芯充分预湿,堆置12 h~24 h。 装袋可采用(17 cm~18 cm)×35 cm×0.005 cm规格的聚丙烯折角袋。装袋宜每袋湿料重1300 g,袋重误差±50 g,高18 cm~20 cm,中间打18 cm×3cm孔穴或预埋18 cm×2 cm塑料打孔棒。 灭菌从拌料到入锅灭菌控制在2 h内。121 ℃~123 ℃灭菌60 min~120 min。 冷却灭菌后在冷却室冷却至 22 ℃以下即可接种。 接种接种前4 h~5 h开启接种室的消毒杀菌设备,接种前1 h关闭紫外灯或臭氧发生器,开启空气净化系统换气。液体菌种有人工接种和接种机自动接种两种方式:人工接种:使用接种枪接种,每袋接种量25 mL~30 mL;接种机自动接种:接种前要对液体自动接种机相关部件、接头等进行消毒处理。按照无菌操作规程启动接种机,每罐接种前后各测一次接种量,要求每袋接种量平均值在30 mL~35 mL,菌种宜全部覆盖料面。养菌管理接种后将栽培袋移至培养室,培养室温度20 ℃~23 ℃,空气相对湿度60 %~70 %,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2500 ppm~3500 ppm,黑暗培养。发菌期间定期检查,及时挑除污染菌袋。黄伞菌丝长满料袋需40 d~45 d,菌丝满袋后继续后熟培养约15 d~20 d,待菌丝由洁白转为微黄,料面有棕褐色菇蕾出现时即可进行出菇管理。8 出菇管理8.1.1 催蕾期管理黄伞菌丝发育成熟后,开袋后上端菌袋反卷至料面上1 cm~2 cm,将栽培袋整齐摆放在出菇房(棚)栽培床架上,温度设定为20℃~25℃,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 80 %~85 %。开袋3 d~4 d后,菌丝变得浓密后进行温差刺激,温度降至8 ℃~10 ℃,刺激时间≥12 h。菌丝倒伏后,温度设定为20℃~25℃;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0 %~85 %;给予一定的散射光刺激,光照强度300 lux~500 lux,每天照射时间12 h~24 h;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2000 ppm~2500 ppm。培养6 d~8 d直至菇蕾形成。8.1.2 幼菇期管理菇蕾形成后,出菇室(棚)温度控制在18℃~22℃;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5 %~90 %;光照强度300 lux~500 lux,每天照射时间12 h~24 h;保持出菇室空气清新,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2000 ppm。8.1.3 成菇期管理子实体长至5 cm~6 cm时,出菇室(棚)温度控制在16℃~18℃,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5 %~90 %,光照强度增至500 1ux~1000 1ux,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1500 ppm~1800 ppm。9 采收 采收标准菇蕾形成后10 d~14 d,菇盖直径1 cm~1.5 cm、菇柄长度8 cm~10 cm、内菌幕尚未破裂时,即为最佳采收时机。 采收方法采收时佩戴手套,手握紧菌柄基部,旋转拔起。10 转潮管理每潮菇采收后,及时清除料面残余菇脚和枯萎幼菇,搔菌,去除老菌皮露出新料面。出菇室(棚)温度稳定在20 ℃~25 ℃,保持空气相对湿度60 %~70 %,防止料面干燥;3 d~5 d后,再按照出菇期管理方法进行下一潮菇的管理。黄伞可出菇3潮~4潮。11 病虫害综合防控黄伞养菌阶段常见的杂菌有木霉、青霉、根霉、曲霉、毛霉、链孢霉、酵母菌等真菌及细菌。出菇阶段常见病害有褐腐病、黄斑病和褐斑病等;常见虫害有菇蚊、菇蝇、螨虫等。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的原则,主要防控方法包括:a)及时清除污染菌棒、废弃菌渣,有效减少污染源;b)保持菇房(棚)及周边环境卫生,从根本上减少虫害来源;c)严格进行接种室、养菌室及出菇房(棚)使用前的消毒杀菌工作;d)菇房(棚)各个出入口、通风口安装40目~60目的防虫网,每隔2 m加装一片粘虫板,每50 m2~100 m2安装一台诱虫灯,提前做好防虫害措施;e)出菇结束后的菇房(棚)要进行一次彻底的灭菌杀虫处理。12 包装、贮存及运输 包装采收后剔出畸形菇,去除菌柄基部的杂质进行包装。包装物应符合GB 4806.7的要求,包装应符合NY/T 3220的要求。 贮存与运输应符合NY/T 3220的要求。包装后产品应贮存在冷库内,冷库温度控制在2℃~4℃。冷藏车运输,不应与有霉、有害、有异味物品混装混运。13 生产档案应建立生产记录档案,内容包括菌种生产、菌棒生产、产地环境、栽培出菇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的记录。记录项目参见附录A,生产记录档案保留2年以上
【到馆阅览须知】
国家标准馆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4号,可接待到馆读者,为读者提供标准文献检索、文献阅览、信息咨询、信息跟踪、信息推送等服务。
1. 本馆向在国家数字标准馆网络平台上完成实名注册和预约的读者开放。
2. 请勿在非开放范围随意走动和从事与国家标准馆所提供服务无关的活动。
3. 请勿携带食品、有色和含糖饮料进入阅览区域。
4. 禁止在馆区内吸烟和使用明火,禁止携带易燃、易爆、有毒等危险品。
5. 请注意仪表着装,衣冠整洁得体,言谈举止文明。
6. 请遵守公共秩序和国家标准馆相关管理规定,服从工作人员管理,自觉维护参观秩序和良好的阅读环境。
开放时间:每周一至周五8:30-17:00(节假日不开放)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4号
乘车线路:乘坐地铁10号线、昌平线,在西土城站下车D口出后西行150米即可到达。
服务咨询:
赵老师 电话:010-58811369 邮箱:zhaoping@cnis.ac.cn
刘老师 电话:010-58811368 邮箱:liuyzh@cni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