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
T/YNRZ 018-2024
到馆提醒
收藏跟踪
分享链接
购买正版
选择购买版本
本服务由中国标准服务网提供
更多
前往中国标准服务网获取更多购买信息
珠芽黄魔芋种芋生产技术规程
发布日期:
2024-06-17
实施日期:
2024-06-30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珠芽黄魔芋种芋生产相关的播种前准备、繁殖材料准备、繁殖技术、种圃管理、采收储藏、种芋分级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珠芽黄魔芋种芋的生产;
主要技术内容:1 术语和定义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2 播种前准备2.1 整地在3月~4月,先对土壤耕作层进行深翻松土,清除干净石块、杂草、树根等杂物,使土地平整、土块细致均匀,并均匀撒施生石灰50 kg/亩。2.2 搭建荫棚荫棚高2.5 m左右,遮荫度40%~70%,光强适宜范围为600 μmol.m-2.s-1~1000 μmol.m-2.s-1。2.3 施底肥与起垄亩施有机肥1000 kg、复合肥50 kg,翻散均匀后起垄。垄面宽1.0 m~1.2 m,沟宽0.2 m~0.3 m,沟深0.2 m~0.3 m。3 繁殖材料准备3.1 种子3.1.1 种子处理将收集的果实用清水浸泡24 h后揉去其果皮,种子置于阴凉通风处晾晒,选择饱满、无霉变的种子备用。3.1.2 育苗盘育苗穴盘长54cm,宽28cm,每盘72穴,口径4cm,深7cm,将泥炭土、椰糠、红土(1:1:1)混合基质填满于育苗盘中。3.1.3 播种将处理好的种子播种于育苗盘内,每穴一粒。第一次浇透水,之后保持基质含水量50%~70%之间,置于阴凉通风处。3.1.4 幼苗移植待幼苗叶片出土,叶片尚未打开时连同基质移栽至准备好的荫棚下,集中培育第二年的球茎种芋。3.2 珠芽挑选健康、无病虫害、无腐烂、无机械损伤的珠芽繁殖材料,置于1000倍液的甲基托布津溶液中浸种5 min左右,置于阴凉通风处备用。3.3 球茎选择和处理同5.2。4 繁殖技术4.1 种子幼苗繁殖采用穴状定植,穴口宽5 cm~10 cm,深8 cm,基质覆盖3 cm~5 cm,株行距及密度见附录A。4.2 珠芽繁殖在垄面上开横沟定植,珠芽芽点朝上放置于沟内,覆土5 cm~10 cm,定植密度根据繁殖材料大小确定,具体要求见附录A。4.3 球茎繁殖在垄面上开横沟定植,球茎芽窝朝上、倾斜45°,覆土5 cm~10 cm,定植密度根据繁殖材料大小确定,具体要求见附录A。5 种圃管理5.1除草5.1.1 珠芽和球茎定植出芽前,采用含扑草净、乙草胺、草铵膦成分除草剂或二甲戊灵成分除草剂进行一次封闭式除草。5.1.2 珠芽和球茎定植出芽后,采用人工除草。5.1.3 采用种子幼苗繁殖的采用人工除草。5.2 水分种苗定植,除浇足定根水外,前期需保持土壤含水量50%~60%;膨大期与珠芽和球茎定植材料一致,土壤含水量保持在30%~40%,每周浇水2~3次,每次间隔2~3天。5.3 追肥当出芽整齐,叶片完全展开后,追施N:P2O5:K2O=15:15:15复合肥20 kg/亩,或同含量的高氮型水溶肥;叶柄高度稳定,地下球茎进入膨大期后追加N:P2O5:K2O=15:5:25的高钾型复合肥20 kg/亩,或同含量的高钾型水溶肥,肥料使用符合NY/T 496规定。5.4 病虫害防治5.4.1 防治原则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原则进行防治,农药使用应符合NY/T 1276的规定。5.4.2 防治方法珠芽黄魔芋病害以软腐病和炭疽病为主,虫害以地下地老虎、线虫为主,病虫害具体防治方法参见附表B。6 采收储藏植株倒苗10天后,选择天气晴朗进行采收,采收时避免碰伤。采收后置于阴凉通风、避雨的棚内/室内储藏。7 种芋分级种芋分级使用。分级参见附录C
分类信息
关联关系
研制信息
相似标准/计划/法规
【到馆阅览须知】
国家标准馆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4号,可接待到馆读者,为读者提供标准文献检索、文献阅览、信息咨询、信息跟踪、信息推送等服务。
1. 本馆向在国家数字标准馆网络平台上完成实名注册和预约的读者开放。
2. 请勿在非开放范围随意走动和从事与国家标准馆所提供服务无关的活动。
3. 请勿携带食品、有色和含糖饮料进入阅览区域。
4. 禁止在馆区内吸烟和使用明火,禁止携带易燃、易爆、有毒等危险品。
5. 请注意仪表着装,衣冠整洁得体,言谈举止文明。
6. 请遵守公共秩序和国家标准馆相关管理规定,服从工作人员管理,自觉维护参观秩序和良好的阅读环境。
开放时间:每周一至周五8:30-17:00(节假日不开放)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4号
乘车线路:乘坐地铁10号线、昌平线,在西土城站下车D口出后西行150米即可到达。
服务咨询:
赵老师 电话:010-58811369 邮箱:zhaoping@cnis.ac.cn
刘老师 电话:010-58811368 邮箱:liuyzh@cnis.ac.cn